吴越:给30年演戏生涯一份意义非... 业界话低空经济未来:突破技术难... 文化中国行 | AI诗画二十四节气... 网传李现和瞿友宁二搭《你那儿几... 未授权演出又现,琼瑶方面再度发...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>> 你的位置:龙虎网是国企吗 > 新闻动态 > 俗语: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,为什么内门不能对着外门?

俗语: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,为什么内门不能对着外门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26    点击次数:60

   农村一些民居建造方面的俗语,里面暗含多种民间传统禁忌习俗,只是年代久远,我们对古老习俗缺乏了解,在解读这类俗语时,这些习俗就被排除在外。

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这句农村俗语,就是这样的俗语。

从俗语的来源看,人们一般认为是出自民间的风水习俗,其本身就是风水断语或口诀中的一句。因此,这句俗语也就被视为风水俗语。

实际上,这句俗语中所暗含的禁忌习俗,比风水习俗更为古老,也更能解释,为什么民间庭院忌“内门对外门”的原因。

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句俗语,这里先解释一下这句俗语的意思。

这句话中的“内门对外门”,对于只有一进院的四合院来说,意思是说,庭院的大门,不能与主屋的大门相对开,也就是庭院大门不能与主屋大门在一条轴线上。

对于多进四合院来说,还是庭院大门,不能与庭院中轴线上的门在一条线上,庭院内多进院的大门可以在一条中轴线上,唯有院大门不能。

“财破口舌兴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家里要破败,还要生出很多是非来。

那么,如何从民俗的角度来理解这句俗语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
一、民居建筑与宫廷、官衙建筑有别

我国古代民间称“朝廷、官衙”为“庙堂”。比如,范仲淹所写的《岳阳楼记》一文中,就有这样的句子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。

我国古代在建筑方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,在周朝的时候,这方面的制度就比较完备,后来历朝历代,都制颁布的这方面的制度。

历史上曾发生过“堕三都”事件。周朝规定,贵族诸侯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,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们谋反。

孔子在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时,诸侯国鲁国中的三位国相“三桓”(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),他们私邑的城墙越过了18尺,堕三都虽然最终失败,孔子也中断仕途,但是,这一事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。

后来历朝历代,对私人住宅的规定更加严格,执法手段更加强硬。对于逾制的私人住宅,轻的拆除,严重的罢官坐牢,更严重的被控告为僭越罪,受到严惩。

比如,《唐律》规定 “建舍违令者杖一百”,并强制拆改。如唐高宗时期,有一个官员私宅使用了高于品级的彩绘装饰,被邻里告发后,不仅房屋被夷为平地,本人还遭贬谪。

又如,明朝嘉靖二十九年(1550 年),伊王朱典楧在府邸多设三层门楼,模仿皇家规制。朝廷查实后,不仅将违规建筑全部拆除,还将朱典楧废为庶人,囚禁至死。

清朝乾隆年间,和珅宅第因使用楠木装修、仿建圆明园蓬岛瑶台景观,被嘉庆帝定为 “僭拟宫禁”,成为其二十大罪状之一。

清朝道光年间,四品知府崔焘故居,在修缮时误用红漆大门(应为黑色),并违规增设影壁、旗杆。虽经后人修复,但史料记载其家族因 “违制” 遭罚俸半年,警示官员即使退休也不可逾矩。

古代的建筑之中,只有朝廷、官衙的建筑才能“内门对外门”,从外大门可以看到正堂的大门。私人居宅就不敢使用这种布局,否则,就会被人举报为“违制”。

“违制”的后果就是“财破口舌兴”。住宅被推倒或拆除,当然是“财破”,而陷入了官司就是惹了是非,也就是“口舌兴”。

即使采用“一门到底”,就是在庭院中轴线上开院子大门,形成“内门对外门”的格局,也要用设立影墙作为隔墙,显示民间的不同布局,以免惹是生非。

从现在的角度来看,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这句话,很多人认为带有迷信色彩,但是,在古代,这种事情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,与迷信没有什么何联系。

二、民居与寺庙道观有别

我国传统民居,历来讲究“藏风聚气”,恰恰相反,我因各地很多寺庙和道观的布局,采用“一门到底”。

寺庙和道观这种设计,暗合佛教哲学概念“空”和道家修行理念的“虚空纳万物”。修行人追求“破执”,要让世俗杂念如过堂风般穿身而过。

而传统民居讲究的是“藏”和“聚”。“藏”,即藏风,是我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有利于身体健康,同时,也是为了“丑事不出门”,是对家庭和睦的期盼。“聚”,即聚气,即是为凝聚家里的人心、人气,也是为了聚财。

最重要的是,民间出于对寺庙和道观的敬畏,也就有了诸多禁忌。

比如,民居房屋的样式,不能与对寺庙和道观相同或相近,否则被称之为“庙屋”。比如,民居院大门的色彩不能太鲜艳,否则就被称为“庙宇门”。

民间俗信认为,凡是与寺庙和道观扯上关系的民居,都是不吉利的。民居除了不能采用寺庙和道观的样式外,凡是建过寺庙和道观,不能用来建房屋,建寺庙和道观的任何建筑材料不能用来盖房,等等。

三、民间风水习俗的讲究及原因

现在人们看到这句俗语,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民间的风水习俗,这句俗语也被认为是风水俗语,或风水顺口溜。

实际上,“风水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《葬书》:

“葬者乘生气也。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”

在唐代以前,主要是为皇家服务,也为皇家垄断,安史之乱之后,一些风水专业人士流落民间,才将风水传到民间,经过传播才在民间形成习俗。

当时主要以阴宅为主。而阳宅风水在民间的兴起,则是在宋代以后。据《阳宅集成 》作者,清代姚廷銮在此书中的介绍,直到明清时期,阳宅的风水的相关书籍才陆续面世。

很多阳宅风水书籍中的所谓“断语”和“口诀”,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民间收集来的,从民间俗语转化为所谓的风水“断语”和“口诀”,主要是为了要民间趋利避害。因此,民间也就形成了俗语与风水“断语”和“口诀”并存的局面。

“趋利”,就是在建房时,要修建有利于户主的房屋,包括选址、安全风险评估等;“避害”就是避免违反朝律法中制式的规定,避免在有风险的地方建房等。

从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这句话来看,主要还是提醒当时的民众,在建房时要避免违制,否则就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。

总之,俗语“内门对外门,财破口舌兴”的形成,有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和民俗原因,我们在解读这句俗语时,不应简单贴上“迷信”标签,这是先人在封建社会时期生存的智慧。

今天,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早已成为历史,这句俗语当年的警示作用,也早就完成了期历史任务。现在庭院开门大门的问题,只要科学设计,合理规划,就不必拘泥于这种老讲究了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龙虎网是国企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